Academic Sharing | Kanwhish Biotech Leads the frontier of bioanalysi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as a council member of CIATCM

2024-05-08 00:00:00


康维讯生物企业按

随着中药临床研究的标准化,中药生物分析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的新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难题。中药常以复方作为药品制剂,可能含有几百或上千种化合物组分。与单一组分的西药相比,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更为复杂,分析难度更高,因此其临床前/临床生物分析尤其具有挑战性。而如何科学地检测、分析与评价中药的动力学特征,尚缺乏广泛认可的业界标准。康维讯生物始终致力于前沿生物分析技术的探索以及药物研发的标准化和现代化,鉴于此,康维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邹灵龙博士经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遴选为中医药临床药学分会第二届分会理事,标志着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对康维讯生物企业实力的认可,同时康维讯生物在领航生物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国际化标准和规范、全面解决困扰中药制药企业所面临的临床前/临床生物分析难题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康维讯生物在中药生物分析策略和方法开发上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分析经验,能够全方位、一站式地协助中药制药企业阐明中药动力学特征、药物作用机制(MOA)、协同药效响应等多层面的生物分析,揭示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科学内涵,提供数据指导中药的临床方案与临床试验设计。

此次分享旨在为各界提供中药生物分析前沿的实质性建议,为国际化中药研发的生物分析评价发挥积极作用。



中药生物分析面临的挑战,研究策略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引言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代起,中药就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医药领域,中药不仅在中国国内被广泛使用,其影响力也已扩展至全球,成为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融合了自然哲学、阴阳五行等传统理念,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药物体系和治疗方法。中药的应用不仅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括预防保健、调理身心等方面,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整体健康观念不谋而合[1]。在现代医药中,中药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中药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2-4]。同时,中药的复方制剂因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药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研究中药,将其纳入本国的医疗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生物分析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药学结合的产物,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中药生物分析专注于中药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包括成分鉴定、生物转化、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药效学评价等[5]。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不仅为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揭示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精确的科学指导,同时也为中药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中药生物分析还有助于实现个体化医疗,满足现代精准医疗的需求,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中药生物分析在推动中药学发展、提高中药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药生物分析的特点、中药生物分析面临的挑战、研究策略、中药生物分析在药动学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药生物分析的特点

中药,是指来源于自然界,经过长期实践和认识,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及调节人体功能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及其制剂。中药的定义不仅包括单一药材,也涵盖了基于这些药材配制的复方药物。中药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治疗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性来选用药物[6, 7]。复方应用是中药的另一显著特色,通过多种药材的组合,旨在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中药含有的复杂成分在体内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疾病治疗。此外,中药还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很多中药同时也是食材,体现了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的天然属性和长期实践历史为其安全性和低毒性提供了保证。这些特点不仅使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药新药的研究往往建立在已有的、经过临床验证且疗效确切的中药方剂之上。这一过程遵循“从临床实践中来,经过实验室验证,再服务于临床”的路径,深刻体现了中药研发的独特性与内在逻辑[8]。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分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物分析是一种应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手段基于分子识别和信号转换,对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它能够揭示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同时监测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生物分析面临的挑战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药因其独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性,在应对复杂疾病和实现个体化治疗时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其构成成分丰富多样,这些活性成分在治疗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治疗作用,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显著提升了药物的整体治疗效果,还降低了单一成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风险。与西药单一靶点的作用方式相比,中药能够作用于多个靶点,同时调控多个生理与病理环节,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全面治疗。不仅如此,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强调调节人体整体平衡与功能,通过综合调理,优化人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最终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9]。

但是,这对中药的生物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如何选择药效指标代表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整体性?中药多组分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到中药的整体疗效。因此,除了能够识别和量化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如何理解和预测这些成分在生物体内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全面评估中药的整体疗效?此外,中药的活性成分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这些成分在中药制剂的制备、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降解、氧化或转化等变化[10]。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中药活性成分的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11]。不同产地的中药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同时炮制处理也会使其成分发生质和量的变化[12]。由于中药的作用机制通常涉及多个生理环节和靶点,因此其疗效和安全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疾病状态、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等,这导致中药生物分析变得复杂。


分析技术的局限性

现有的分析技术在中药生物分析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二维色谱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网络药理学和多组学技术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生物分析中。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还大大加速了中药成分的识别和定量过程。但现有的分析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复杂成分的分离: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尤其是极性差异大、沸点范围宽的成分,仍存在分离效率和分辨率不足的问题[13]。2)低丰度成分的检测:中药中许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在生物样本中的浓度极低,这导致某些关键成分无法准确检测和定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5]。3)代谢产物的鉴定困难: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复杂,可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可能与原化合物有显著差异,增加了鉴定和定量的难度。需要结合代谢组学等技术,来全面分析和鉴定这些代谢产物[14]。4)高通量分析的需求: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需要分析的样本数量日益增加,现有的分析技术在处理大量样本时可能存在通量不足的问题。5)数据分析的复杂性: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生物分析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建立数据与药效之间的关联?需要发展更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以处理和解释这些复杂的数据。6)新技术的融合和应用:未来的中药生物分析需要将现代分析技术与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相结合,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15-17]。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中药分析中的复杂问题,如成分的准确鉴定、生物标记的发现和代谢途径的解析。


相关法规和标准化的缺失

尽管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其在现代化、标准化以及国际法规接轨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其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18]。相较于西药,中药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中药生物分析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受到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药的法规要求和监管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中药在不同市场的认可度存在差异。就我国中药出口现状而言,我国中药出口自2002年的6.67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63.52亿美元,但是以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为主,平均出口份额高达83.43%,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出口发展缓慢[19, 20]。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相关法规和监管标准的差异,使得我国的中药产品难以满足部分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此外,我国中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理念和制度保障,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和风险,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制约了中药产业向高端市场的发展[21, 22]。中药生物分析是确保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其发展受到相关法规和标准化缺失的影响。由于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存在差异,这不仅导致了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市场准入难度。此外,法规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还可能影响中药企业的研发方向和创新动力,降低研发效率,减缓创新步伐。患者对中药的信任度也可能因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而受损,不同法规和标准的增加同样给国际合作与交流带来了障碍。


中药生物分析的研究策略

随着对心脑血管和肿瘤等复杂疾病认识的加深,中药的多靶点和多分子作用特点逐渐被揭示,这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23-25]。中药的复杂性源自其成百上千种单体化合物,这与化学药的单一化合物形成对比。尽管中药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但通过中药的系统论和整体观,可以实现减毒增效。吴茱萸作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小毒”中药常与具有相反或减弱其毒性的药材配伍使用从而改变活性成分的溶出和体内过程,例如:利用“辛甘相制”的原理与甘草、大枣等甘味药物配伍,或利用“辛酸相制”的原理与白芍、五味子等酸味药物配伍[26]。“半夏反附子”历来是多数医者谨守的一条中药配伍禁忌,但随着临床实践的验证发现半夏附子配伍可治疗多种顽疾,特定的半夏炮制品可以降低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的溶出减弱其毒性[27]。“异类相制”理论是中医中用于指导有毒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整有毒中药的偏性、制约其毒性。例如,人参、附子配伍可以改善附子诱导的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紊乱,降低附子的心脏毒性[28]。因此,用化学药的理论全面解释中药是不充分的。然而,中药和化学药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中药成分的多样性要求采用高灵敏度和强数据挖掘能力的质谱技术等先进分析技术,以应对中药成分和代谢物的复杂性。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飞行时间质谱(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OF-MS)、离子淌度质谱(Ion Mobility Mass Spectrometry, IM-MS)以及生物样品前处理、在线分离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体内中药成分和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能力[29, 30]。然而,这些成分和代谢物在生物体内的整体活性及作用机制仍充满未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研究的深入。为突破这一难题,一系列新的研究策略应运而生。


网络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强调了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其研究理念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论思想相契合,对于中药复杂体系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构建和分析药物成分、靶点蛋白以及疾病之间的网络关系,网络药理学为揭示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复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31]。而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工具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能力:中医药数据库如TCM database@Taiwan、HIT、TCMSP和TCMID,这些数据库提供了中医药相关的化合物、处方和靶标信息;药物信息数据库如DrugBank、STITCH、ChEMBL和PubChem,它们包含了药物的详细信息和相互作用;靶标相互作用数据库如STRING、HPRD、MINT、IntAct、Reactome和HAPPI,这些数据库记录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其他分子层面的关联;基因-疾病关联数据库如OMIM和GAD,提供了遗传信息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网络药理学算法和工具,如Random Walk和PRINCE,用于网络聚类和疾病基因优先级排序;以及可视化工具Cytoscape和Pajek,它们用于构建和分析生物分子网络[32]。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中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而且促进了中药新药的发现与开发。

然而,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生物分析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首先,网络药理学高度依赖于现有的数据库和算法,而这些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时效性、完整性以及预测算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其次,网络药理学结果的验证难度较大,很多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未经实验验证,这限制了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如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以及复方中药的配伍原理,也对网络药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往往忽视了中药成分的含量和浓度对其药效的影响,而仅以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作为筛选标准,这可能导致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误解。靶点预测的准确性是网络药理学中的另一个挑战,现有方法可能无法准确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结合类型及其生物学效应。此外,网络药理学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时面临巨大挑战,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33]。尽管网络药理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但它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验证来确保预测的准确性。

有研究发现四神丸能够显著增加失眠模型大鼠的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时长。基于此发现,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四神丸中的活性成分与失眠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识别出5-HT1A受体是四神丸发挥治疗失眠作用的核心靶点。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了四神丸能够调节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中的5-HT1A受体的表达水平,而对5-HT2A受体的表达没有影响。此外,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发现(S)-普萘洛尔、莲心碱、栀子素和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等化合物显示出与5-HT1A受体的高结合亲和力,暗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四神丸中发挥抗失眠效果的关键活性成分[34]。

芪参益气丸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中药方剂。在齐钟文等人的研究中,他们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芪参益气丸中可能影响心肌梗死后焦亡过程的活性成分及其共同靶点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揭示了人参皂苷Rh2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之间的强效结合作用并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发现人参皂苷Rh2能够有效预防OGD(氧-葡萄糖剥夺)诱导的H9c2细胞(心肌细胞)死亡。这表明人参皂苷Rh2作为芪参益气丸中的一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肌梗死后的焦亡过程产生干预,展现出其潜在的心肌保护效果[35]。


组学技术

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它们通过高通量分析检测技术,全面揭示生物样本中的分子组成及其变化规律。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促进了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及多靶点作用特点,组学技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策略与之高度契合[37]。基因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为理解其遗传变异、进化机制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调控提供了分子遗传学基础。转录组学技术则专注于分析中药对生物体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转录组差异,揭示了中药作用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药效和作用机制的探索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蛋白质组学通过研究中药对生物体蛋白质表达和功能的影响,而代谢组学则通过分析代谢物的变化,共同揭示了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为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理解提供了重要信息。微生物组学通过评估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揭示了中药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药理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中药如何通过调节微生物组来发挥其治疗效应。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多组学整合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能够处理和解释大量生物数据,从而揭示中药治疗疾病的潜在机制[38, 39]。这些方法能够全面揭示中医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通过多个靶点和途径发挥作用。尤其在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癌症以及传染病(例如COVID-19)的研究中,多组学分析不仅有助于识别和验证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还揭示了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这种方法论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增强了其治疗效果的科学解释力,并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通过这种方法,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变为基于精确数据和深入生物学理解的现代医疗模式[36]。

现有的组学技术在中药生物分析领域虽然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该技术产生的庞大数据量要求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这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组学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研究需求。


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

HTS在中药生物分析领域主要通过微量化和自动化实验流程,针对中药成分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快速评估。该技术利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结合微孔板作为实验工具载体,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并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数据,实现对大量样品的并行测试[40]。HTS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针对特定生物分子靶标或疾病相关表型,筛选出具有调节活性的中药成分。此外,结合生物色谱技术、流式细胞术、纳米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先进分析手段,HTS进一步提升了筛选的灵敏度和效率。通过HPLC柱后活性联机检测和荧光检测等技术,HTS能够精确识别与靶标结合的活性成分,为中药新药的发现与开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筛选策略。HTS模型主要分为分子水平模型和细胞水平模型在分子水平筛选中,技术集中于特定的生物分子,如酶、受体和离子通道,通过测定药物对这些靶标活性的影响来筛选潜在的抑制剂。例如,通过检测重组人Rho激酶、脂肪酶、α-葡萄糖苷酶等酶类靶标的活性变化,或是评估多巴胺D5受体、TAS2R14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84等受体以及CFTR离子通道的调节情况,来筛选相应的抑制剂或激动剂。细胞水平筛选则侧重于评估药物对完整细胞功能的影响,常用于难以在分子水平上直接研究的靶点。具体应用包括针对H9c2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保护剂筛选,以及针对肝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筛选。除此之外,HTS也被用于筛选针对特定病毒如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的抑制剂,这些筛选模型对于发现和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41]。余云如及其团队融合了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基于荧光素酶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伤寒论》所记载的中药方剂里有效地识别出了三种潜在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Ononin、Sec-O-β-D-glucosylhamaudol 和 Astragaloside I。这些特定化合物通过促进p65的磷酸化及其进入细胞核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42]。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中药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虽拓宽了研究视野,但也面临若干挑战。该技术主要受限于对中药复杂作用机制的全面理解,因为HTS通常关注单一靶点或通路,可能无法充分揭示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效应。此外,高通量筛选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额外的实验进行验证,这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实验过程中,中药成分的稳定性问题也可能影响筛选的准确性。同时,由HTS产生的庞大数据量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HTS技术有助于新靶点的发现,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验证新靶点的难题。此外,HTS所使用的细胞或生物模型可能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的复杂环境,限制了对中药成分作用的深入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HTS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优化,以适应新的研究需求。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结合

PK-PD技术对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整合药物浓度与生物效应数据,反映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客观分析时间、药物浓度和效应的三维动态关系[43]。该技术能够揭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效应的影响,进而为药物剂量的设计、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PK-PD模型特别适用于中药这样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多途径的药物体系,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的关联[44]。此外,该技术还能辅助评估特殊人群的用药方案,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减少研发成本,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持。在中药安全性评估、毒性研究以及联合用药分析中,PK-PD模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TCMIP(中药整合药理学)的概念在2014年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它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致力于通过集成多元化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对中药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其核心宗旨在于探寻中药成分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等过程,以及药效学——即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这些研究,TCMIP旨在建立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之间的定性及定量关系。该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细致分析中药方剂的化学构成,以及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的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PK(药代动力学)特性;识别并确认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以吸收原型(AP)、吸收代谢产物(AM)和未吸收成分(UAC)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与治疗靶点网络(PMTN)的直接作用、肠微生态调节(PMCGM)的间接作用以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CCIs-PMPK)这三种模式展现其疗效;进一步地,通过构建活性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定性联系,并结合多维关联网络和数学建模的方法,TCMIP成功构建了定量的PK-PD关系,从而全面揭示了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及其治疗效果[45]。

虽然PK-PD模型在揭示中药复方治疗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于中药领域时仍遭遇若干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中药成分复杂性导致的PK-PD参数选择难题、数据处理的复杂性、高昂的经济投入、PK-PD模型应用的局限性、以及理论框架与研究手段的未成熟等。此外,代谢组学在疾病特异性识别上的局限也是一个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PK-PD模型在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和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引入和开发新技术,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并增强研究的系统化和精准度,以便更广泛地推动PK-PD研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中药生物分析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专注于研究中药成分的体内过程,对于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和组方机制至关重要。中药化学复杂,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分析和研究的难度。中药药代动力学不仅关注单一成分体内过程,还强调整体调节和辨证施治原则,考虑中药对生物体整体状态的影响。这要求使用高灵敏度和强数据挖掘能力的分析技术,如色谱和质谱技术,以及质谱成像技术。近年来,研究者还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法:整合药代动力学(Integrated PK)方法通过整合体内外数据,全面描述药物的体内行为。药代标志物(Pharmacokinetic Biomarkers)的发现和应用,有助于监测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评估疗效。指征药代动力学(Signature PK)则利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药物反应和指导个性化治疗。中药复方谱动学(Polyherbal PK)专注于研究中药复方中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其相互影响。这些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中药成分体内行为的理解,也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策略。此外,细胞药代动力学的发展为中西药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代谢组学方法的应用使得药物处置与宿主代谢网络变化得以全面表征。考虑肠道微生物群在药物功效/毒性方面的作用,研究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为中药药代动力学增添新维度[47]。

梅玉丹等建立了一种基于UPLC-TSQ-MS/MS测定大鼠口服中成药参乌益肾片(SWYST)后血浆中的六种生物活性成分的浓度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比较了这六种生物活性成分在正常大鼠和慢性肾衰竭(CRF)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在正常大鼠中,这些成分能够快速吸收并在10 h内大部分被消除;而在CRF大鼠中,由于肾脏清除率的显著降低,以及肝脏和肠道中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活性的潜在抑制,这些成分的消除速率明显减缓,同时其药代动力学参数也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8]。

陈晓旭等通过UHPLC-Q-TOF-MS在吴茱萸汤(WTD)中共鉴定了27个成分,之后通过UHPLC-TSQ-MS/MS对这些药效成分在正常和关节炎模型(RA)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关节炎的病理状态下,这些药效成分的吸收和分布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增强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49]。


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生物分析的未来发展将紧密围绕技术创新和方法学的多元化展开。预计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将持续优化,为中药复杂成分的精确识别与定量分析提供更为高效的技术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基因组学等,将为全面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多维度的生物信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处理大量数据分析,提高中药药效成分预测的准确性,并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将揭示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增强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然而,中药生物分析领域仍需克服包括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分析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难题。国际市场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中药生物分析需适应国际标准和法规,以促进中药的全球化应用。在此过程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促进了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对分析方法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需求。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将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动力,而政策支持与科研投入的稳步增长为中药生物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实践经验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药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其在疾病预防、治疗以及整体健康促进方面的应用受到全球关注。中药生物分析,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支撑,致力于揭示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为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中药生物分析的发展将依赖于技术创新、跨学科合作、国际合作与标准化推进,以及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的综合施策,以应对挑战并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升中药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关于康维讯生物

康维讯生物由经验丰富的生物分析专家团队领衔成立,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生物分析服务,涵盖临床前/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免疫原性、生物标志物、生物活性分析、中心实验室样本管理。康维讯生物已建成免疫检测分析平台、分子检测分析平台以及细胞学分析平台等技术平台,在苏州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设有3,000平米GLP检测服务实验室,包括适合CGT和ADC产品生物分析的十万级净化实验室,BSL-2级实验室,PCR分析实验室,配备生物分析专业管理系统和高端/专业检测仪器,实验室GLP质量体系、ISO9001质量认证可同时满足全球监管机构的申报要求。旗下子公司康瑞佰欧以高端分析仪器、高值耗材及试剂研发及销售为主营业务,并在温州设有CRI研发中心。

康维讯生物团队累积了多年的生物分析经验,将坚持“推动生物行业发展,助力新药研发”的使命,以助力创新型药物上市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全球药企生物分析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康维讯生物以创新技术为基石,一方面提供质高价优、符合全球监管机构要求的生物分析服务,助力药物研发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申报成功率,加速申报进程;另一方面由子公司康瑞佰欧研发并提供高端分析仪器和高值耗材试剂产品,助力分析行业构建低成本的产业链生态,并进一步打造高度自动化、高灵敏度的分析检测能力,现已经开发出助力生物分析实验室自动化的板式自动化操作平台和支持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的细胞分选仪。康维讯生物肩负两大业务版图为双轮驱动,以塑造成生物分析CRO领域的国际化品牌与形象。

康维讯生物历年荣获奖项:第四届国际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国峰会最具潜力的CGT CRO TOP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榜最佳服务供应商TOP10;第五届生物药开发者创新大会年度最优品质服务奖;第五届亚洲生物制药创新峰会最具潜力的ADC与双抗药物生物分析CRO TOP10。

更多信息,请访问康维讯生物官方网站:
www.kanwhish.com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康维讯生物内容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申请转载授权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交流及一般参考之用,文中观点不代表康维讯生物立场,亦不代表康维讯生物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康维讯生物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Article reproduced:
Academic Exchange
Please tell us your questions or needs
and Kanwhish Biotech will contact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via email or phone.
Email : BD@Kanwhish.com ADD : 4F, Building C3, No.999 Yinshanhu Road,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Jiangsu, 215100, China
© 2022 - 2025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 ADD: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尹山湖路999号C3幢4楼 苏ICP备2023013734号-1
© 2022-2025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13734号-1